|
|
偏瘫的康复 |
发布人: 发布时间:2025年5月8日 浏览 34 次 |
脑卒中具有高发病率、高死亡率、高致残率的特点,是我国成人致残的首要因素。卒中后肢体偏瘫发生率高,约有70%-80%的致残率,所以偏瘫的康复尤为重要,接下来我们来了解一下偏瘫的相关知识:
什么是偏瘫呢?
偏瘫是因脑血管意外、脑外伤、脑肿瘤等疾患所导致的以半侧肢体功能障碍为主要表现的一种常见的残疾,同时可伴有失语、失认、情绪低落和视物不全等症状。
哪些原因可引起偏瘫?脑血管意外,如脑梗塞、脑出血、蛛网膜下腔出血、脑血管畸形,脑动脉瘤等。脑外伤颅内肿瘤颅内感染,如脑囊虫病。脑组织变性病及髓鞘病等。偏瘫的危险因素有哪些?不可控的因素:如年龄、性别、家族史、种族等。可干预的因素:如高血压、吸烟、高血脂、高盐饮食、肥胖、酗酒、心脏病、糖尿病、一过性脑供血不足,精神紧张等。偏瘫可以导致哪些功能障碍?运动障碍:最常见的是一侧肢体瘫痪,严重者瘫痪肢体完全不能自主运动,失去感觉,没有肌力,稍轻者瘫痪侧肌力减退,活动不便。感觉障碍:主要表现为痛觉、温度觉、触觉、压觉、视觉等方面的障碍。语言交流障碍:运动性失语——患者能够听懂别人的话,但自己不会用语言来表达;感觉性失语——患者没有视觉、听觉障碍,但不能理解自己和别人言语,说话哆嗦,内容不正常。情感方面的障碍:抑郁症——偏瘫患者发生最多的情感障碍,在病后6个月内和24个月,有两个发病高峰;焦虑症——多见于偏瘫比较严重的患者。认知障碍:患者的记忆力、分析能力、思维能力明显减退,反应迟钝,严重者可出现失用、失认,不能从事以前的工作。偏瘫康复的最佳时期?偏瘫的致残率相当高,如果早期正确实施康复干预,可以大大降低偏瘫的致残率。一般来讲,康复干预开始的时间就为病人生命体征稳定、神经系统症状不再发展48小时后。缺血性偏瘫患者在发病1周后,出血性偏瘫患者在发病2~3周后,病情稳定即可进行康复。急性期只能在不影响抢救的情况下进行被动康复,如保持正确的体位、翻身、适宜的肢体被动活动等。由于蛛网膜下腔出血在近期再发的可能性很大,对未进行手术治疗的患者,应观察1个月左右再谨慎地开始康复训练。偏瘫康复目的是什么?预防和治疗并发症促进瘫痪肢体的恢复促进失语、失认症的恢复增强肌力和体力提高日常生活自理能力学习使用拐杖、矫形器、轮椅、自动器等辅助器具掌握一定的工作技能提高参与社会活动的能力,使偏瘫患者能够重新回归社会偏瘫的日常康复训练有哪些?保持良肢位的摆放,掌握正确的体位变换,预防压疮、关节变形和肩关节半脱位等,维持关节活动范围的训练。翻身坐起训练,用健侧上肢支撑身体,将健腿伸到患腿下,用健腿的力量使患腿跨过健腿,并将身体移至床边,坐起。坐位起立训练,患者十指交叉紧握,上臂尽量向前伸直,身体慢慢前倾将重心前移,站起。上肢功能训练,Bobath握手训练法:双手十指交叉,患侧拇指在上,利用健侧手带动患侧手缓慢向上举起,肘关节尽量伸直;返回时,缓慢下降上肢至起始位,反复练习。转移训练,从轮椅转移到床:事先闸住轮椅,移开足托板,站起后用健手扶住床面,向健侧转动身体,缓慢坐下。步行及上下阶梯训练,康复人员在患者一侧,一手握住患者的手,另一手放在患者胸前,帮助患者缓慢行走。上楼梯时,患者健手扶手杖,健足先上。下楼梯时,患足先下。穿脱衣训练,穿衣时先穿患侧,后穿健侧;脱衣时先脱健侧再脱患侧。
家庭应如何帮助偏瘫患者康复?在康复阶段,家属对患者的精神上、生活上要多给予安慰、鼓励、支持和帮助,配合他们进行康复训练。协助患者保持良好的肢体位置,对患者进行关节的被动活动及如何变换体位。对患者居住环境进行改造,督促患者进行日常生活能力训练,床上移动训练,床上动作训练,坐起训练,坐位平衡训练,转移训练等。鼓励患者多与人交往,与外界保持接触,特别是对有语言流利障碍的患者一定要有耐心并持之以恒,以鼓励和赞扬为主,不要对病人发脾气。如果出现严重的焦虑和抑郁,及时求助于心理医生,进行心理治疗,辅以适当的药物治疗。当然还要定期到医院复查。患者若再次出现脑血管意外症状,应让其立即平卧,头偏向一侧,并迅速与医生联系获得帮助。日后怎样避免偏瘫加重?增强病人的自我保健能力,使患者心情舒畅,不过于紧张。控制已知的危险因素:患者如有短暂的脑缺血发作、心脏病、糖尿病、高血压等疾病,要积极治疗。养成合理饮食的习惯:提倡吃低胆固醇、低脂肪、低盐、低糖的食物,食品多样化,改变不良的烟酒嗜好。进行适当的药物治疗和体育锻炼,持之以恒地坚持做适量运动并遵医嘱服药治疗。注意偏瘫加重的前兆:如有头痛、半侧面部麻木、手指不灵活、走路不稳等症状出现或加重时应及时到医院就诊。预防并发症发生,如呼吸道感染、泌尿道感染、深静脉血栓,压疮等。所以偏瘫的康复是没有捷径可言的,只有经过专业的训练及专业的日常康复指导,把康复训练动作贯穿于日常生活中,形成习惯,才有可能加快康复进程,巩固康复的效果。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