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精神疾病复发该如何初步判断? |
发布人: 发布时间:2024年12月19日 浏览 164 次 |
精神疾病是一种需要长期管理的健康问题,即使经过治疗和康复,患者仍可能面临病情复发的风险。复发并非一夜之间发生,也不是无迹可寻,通常会在情绪、行为、认知功能和身体症状上显露出蛛丝马迹。学会观察和判断这些信号,不仅能及时干预,还能帮助患者重新找到生活的平衡。
那么,如何综合判断精神疾病患者是否面临复发?我们从以下四个方面为大家详细解析。
情绪状态:警惕内心的“异常风暴”
精神疾病复发最先表现出来的,往往是情绪的剧烈波动或持续异常变化。例如:
1.1 情绪低落原本情绪稳定的抑郁症患者突然出现长期的悲伤、绝望、无助感,丧失对任何事物的兴趣,甚至有自我否定或轻生的念头。
1.2 焦虑和紧张焦虑症患者可能无缘由地感到心慌、紧张,频繁出现惊恐发作。
1.3 情绪高涨或极端易怒双相情感障碍患者可能在复发初期表现为异常亢奋,但随即可能陷入情绪低谷。
科学提示:研究表明,情绪波动通常是患者病情复发的首要信号。这时,家属应保持警觉,与患者保持沟通,观察其情绪变化持续的时间和强度,并及时咨询专业医生【1】。
行为表现:外显的“警报信号”
行为上的异常变化是复发的重要征兆,以下几点值得注意:
2.1 回避行为患者不再愿意参与社交活动,甚至主动疏远家人朋友,表现出强烈的退缩倾向。
2.2 生活能力下降以前能轻松完成的日常任务,如做饭、整理房间,突然变得无力应对,甚至放弃个人卫生。
2.3 冲动或攻击行为部分患者可能会表现为言语或身体上的冲动行为,包括对自我或他人产生攻击倾向。
2.4 睡眠障碍经常出现“睡不着”、“睡不好”、"“睡不醒”、“一整天昏昏欲睡”等睡眠障碍的情况,且持续时间较长。
案例启示:一位抑郁症患者小李,平时喜欢打羽毛球。但复发时,他的羽毛球拍却被长期搁置。当家人发现他常躺在床上发呆、晚上经常失眠时,及时联系了渡康指导老师进行干预,避免了进一步的抑郁症恶化。
认知功能:当大脑“短路”时
精神疾病复发还可能表现为患者认知能力的下降,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3.1 无法精神集中患者在阅读、交流、工作时无法集中注意,不能长期专注思考,思维容易被分散,常常答非所问或中途走神。
3. 2 身体重心转移促进恢复表现为短期记忆明显下降,例如刚说过的话、做过的事转头就忘。没有速记能力,也不能保持长期记忆,曾经的记忆内容或掌握的技能无法调动出来。
3. 3 逻辑混乱精神分裂症患者可能重新出现思维联想障碍,话语缺乏逻辑性甚至完全脱离现实,或出现妄想症复发的情况。
理论依据:根据神经心理学研究,精神疾病复发通常伴随前额叶功能活动异常,导致患者思维能力和决策能力的下降【2】。
躯体症状:不可忽视的“身体预警”
躯体症状是精神疾病复发时常被忽视的信号之一,但它们往往反映了患者的整体健康状态:
4.1 手抖、肌肉震颤患者会经常出现手抖的情况,尤其是做一些精密动作时手会不由自主的发抖。同时四肢、躯干经常会出现不明原因的肌肉震颤、抖动。
4. 2 不明原因的疼痛如非器质性损伤的频繁头痛、胸闷、胃部不适等,可能是心理问题的躯体化表现。
4. 3 食欲改变患者可能表现为暴饮暴食或食欲减退,导致体重显著变化。
科学解释:情绪与躯体症状之间有密切联系,情绪失衡会通过神经内分泌系统影响免疫功能,进一步引发身体不适【3】。
精神疾病复发,其实“很正常”
精神疾病复发是指患者在症状缓解或好转后,出现与原发疾病相关的症状加重或重新出现。常见的精神疾病如抑郁症、双相情感障碍、精神分裂症等,都具有较高的复发率。
数据显示,50%以上的抑郁症患者可能在5年内经历复发,而精神分裂症患者复发率甚至高达80%【4】。复发通常是逐渐发生的,并非一夜之间完全失控,因此及时发现并处理尤为重要。
如何应对精神疾病复发信号?
1. 定期复诊,动态监测病情复发往往是一个渐进的过程,定期与医生沟通可以帮助发现潜在问题,并及时调整治疗方案。
2. 规范用药,避免突然停药精神疾病的药物治疗通常需要长期维持。突然停药或随意减药,可能引发复发甚至更严重的后果。
3. 技术辅助:重复经颅磁刺激仪(rTMS)rTMS是一种无创脑神经调控技术,可通过刺激脑内特定区域,改善患者的情绪状态和认知功能,减少复发风险。这项技术已被广泛用于治疗抑郁症、焦虑症和精神分裂症等疾病,并在预防复发方面表现出良好效果【5】。
渡康重复经颅磁刺激仪&家用经颅磁刺激仪

4. 提供心理支持家人和朋友的支持是患者康复过程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鼓励患者与人互动,建立积极的社交网络,能有效降低复发风险。
渡康医疗温馨提示:
精神疾病的复发并不可怕,关键在于能够及早识别复发信号并科学应对。通过关注患者的情绪、行为、认知和身体状况,并借助专业的医疗技术和治疗手段,可以稳定控制病情,为患者和家人带来更大的希望与安心。
精神健康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关注。只有患者、家属和专业团队齐心协力,才能帮助每一位患者走出阴霾,拥抱新的生活!
参考文献:1. Kendler, K. S., et al. (2021). Risk factors in mental disorders. Nature Reviews Genetics.
2. Lefaucheur, J. P., et al. (2020). Guidelines on the therapeutic use of rTMS. Clinical Neurophysiology.
3. American Psychiatric Association. (2013). DSM-5.
4. Lieberman, J. A., & First, M. B. (2018). Psychotic Disorders. New England Journal of Medicine.
5. George, M. S., et al. (2013). Advances in brain stimulation for psychiatric disorders. Neuron.广审文号:冀械广审(文)第250322-06336号 冀械广审(文)第250322-06764号免责声明:本文中的信息仅供参考,不作为诊断或治疗建议。如有疑问,请咨询专业医生。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