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新闻公告-->脑卒中患者为什么上肢功能恢复比下肢慢? |
|
脑卒中患者为什么上肢功能恢复比下肢慢? |
发布人: 发布时间:2024年12月3日 浏览 305 次 |
脑卒中,又称中风,像一场突如其来的“风暴”侵袭着患者的生命健康和生活质量。无论是偏瘫、语言障碍,还是吞咽困难,脑卒中带来的功能损伤让患者和家属感到痛苦不堪。
在康复治疗中,很多患者会注意到一个令人困惑的现象:下肢功能恢复似乎比上肢快!站起来、行走恢复得较早,但手臂和手指的灵活性却迟迟不能恢复。今天,我们就带着疑问,拨开这一现象背后的科学“迷雾”。
大脑“分工”决定恢复速度
人体的运动控制依靠大脑皮层的运动区来指挥,这个区域的“分工”直接影响了恢复速度。上肢,特别是手部,承担了抓握、精细操作等复杂任务,大脑需要调动更多的神经网络协调这些动作【1】【2】。反观下肢,尽管行走和站立看似复杂,但它的运动模式更多依赖于脊髓反射弧和中枢神经的“自动化控制”。
脑卒中导致大脑运动区损伤后,上肢功能的恢复需要更高的神经精细度和更复杂的神经网络重塑,因此更耗时。举个例子:行走像一个程序化的机械运动,大脑可以部分“甩手不管”,靠脊髓和脑干的调节也能完成。但穿针引线或系鞋带,却需要大脑皮层的精确参与。这种“任务分工”直接导致了上肢恢复比下肢慢。
“用进废退”效应也在起作用
患者在脑卒中后的康复中,最担心的就是以后的日子是不是得一直卧病在床。这就导致了患者及家属往往将注意力优先放在对日常生活影响最大的行走能力上。由于站立和行走是下肢的主要功能,患者相对会进行大量下肢训练。反之,上肢尤其是手部的训练强度和频率相对较低。
这就像健身一样:你每天只练腿不练手,下肢肌肉会更强壮,而手臂就会“偷懒”。这种“用进废退”的现象在脑卒中患者的神经功能恢复中尤为突出。
恢复速度慢的背后还有哪些因素?
1. 脊髓反射弧的助力下肢功能的恢复更多依赖脊髓反射弧的作用,而上肢功能的恢复主要依赖大脑的主动控制。下肢运动,例如站立和行走,是脊髓自动化功能的一部分,可以在有限的脑神经支持下快速恢复【3】。
2. 身体重心转移促进恢复站立和行走需要下肢承担全身重量,身体重心的自然转移能有效刺激下肢神经功能的恢复。而上肢在生活中的负重较少【4】。
科技助力重复经颅磁刺激技术(rTMS)的作用
在脑卒中的上肢功能康复中,重复经颅磁刺激技术(rTMS)作为一种非侵入性神经调控方法,为患者提供了新的希望。重复经颅磁刺激仪可通过对大脑运动皮层的磁场刺激,促进神经功能的恢复。
1. 促进神经可塑性rTMS通过磁场刺激激活大脑受损区域的神经元,提高神经网络的重组能力,加速脑卒中后神经可塑性进程【5】。
2. 提高康复训练效果研究表明,将rTMS与传统康复训练相结合,可提高上肢功能恢复的成功率。患者接受rTMS后,肌力、协调性和精细操作能力均得到改善【6】【7】。
3. 缓解二次损伤rTMS还能帮助调节脑卒中后的异常兴奋性,缓解因神经损伤导致的继发性运动障碍【8】。
脑卒中后如何训练上肢?
1. 制定个性化康复计划与医生、康复治疗师一起根据患者的实际情况,设定合理的上肢训练目标。
2. 增加主动训练频率每天坚持手部抓握、手指灵活性训练,不断刺激神经功能恢复。
3. 引入趣味性训练通过投掷球、拼图游戏等有趣的活动,提升患者的参与感和训练效果。
4. 抓住康复“黄金期”脑卒中后3-6个月是康复关键期,要每天坚持训练。
渡康医疗温馨提示:
脑卒中的康复过程是一场持久战,而上肢功能恢复更像一场“精细工程”。科学研究与实践表明,通过专业的康复技术和坚持不懈的训练,上肢功能恢复完全是可以期待的。
同时,训练要根据个人情况制定,避免过度疲劳,咨询医生或康复师更安全!科学训练,健康加倍!关注渡康,带您一起学习更多脑卒中康复知识!
参考文献:1. Penfield W, Boldrey E. Somatic Motor and Sensory Representation in the Cerebral Cortex of Man as Studied by Electrical Stimulation. Brain, 1937.
2. Ward NS. Compensatory mechanisms in the aging motor system. Ageing Research Reviews, 2006.
3. Dietz V, et al. Neurophysiology of gait disorders: a review. Clinical Neurophysiology, 2004.
4. Schwenkreis P, et al. Assessment of reorganization in the sensorimotor cortex. Restorative Neurology and Neuroscience, 2006.
5.Lefaucheur JP, et al. Evidence-based guidelines on the therapeutic use of rTMS. Clinical Neurophysiology, 2014.
6.Hummel FC, Cohen LG. Non-invasive brain stimulation: a new strategy to improve neurorehabilitation after stroke?. The Lancet Neurology, 2006.
7.Chou YH, et al. rTMS-induced motor recovery in subacute ischemic stroke patients. Neurology, 2011.
8.Rossi S, et al. Safety and efficacy of repetitive transcranial magnetic stimulation. Clinical Neurophysiology, 2009.广审文号:冀械广审(文)第250322-06336号 冀械广审(文)第250322-06764号免责声明:本文中的信息仅供参考,不作为诊断或治疗建议。如有疑问,请咨询专业医生。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