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卒中”又称“中风”、“脑血管意外”。是一种急性脑血管疾病,是由于脑部血管突然破裂或因血管阻塞导致血液不能流入大脑而引起脑组织损伤的一组疾病,包括缺血性和出血性卒中。缺血性卒中的发病率高于出血性卒中,占脑卒中总数的60%~70%。颈内动脉和椎动脉闭塞和狭窄可引起缺血性脑卒中,年龄多在40岁以上,男性较女性多,严重者可引起死亡。
临床表现: 1感觉和运动功能障碍:偏瘫 2交流功能障碍:失语勾引障碍 3认知功能障碍:表现为记忆障碍、注意障碍、思维障碍等 4心理障碍:表现为焦虑、抑郁、烦躁、情绪不稳定 5其他:吞咽障碍大小便失禁等
脑卒中康复是指: 采取一切措施预防残疾的发生和减轻残疾的影响,以便使脑卒中患者重返到正常的社会生活中。康复不仅是指训练患者去适应周围的环境,而且也指调整其周围的环境和社会条件以便与他们重返社会。
1. 脑卒中后康复治疗的必要性:脑卒中是一个高发病率、高死亡率、高致残率的疾病,我国每年新增脑卒中患者约100万人,其中70-80%致残,40%为重残。疾病不仅给患者本人带来极大的痛苦,也严重影响家人的生活质量,增加了社会的医疗支出。因为大脑存在可塑性,在目前医疗技术尚不能治愈脑卒中的情况下,康复治疗可以促进神经功能的重组,激发残存的脑细胞替代损伤的细胞行使功能,使患者获得最大限度的功能改善和自理能力,提高患者本人及家人的生活质量。 2. 脑卒中后康复治疗开始的时机:脑卒中患者病情稳定48小时后即可开始配合康复治疗,越早进行康复治疗,效果越好。早期康复的干预,可以避免“少动”造成的关节僵直和肌肉萎缩,减少下肢静脉血栓、压疮和肺炎等加重病情的并发症的发生;也可以避免不适当的活动造成的关节损伤,科学训练,使患者在恢复的过程中,少走弯路,加速恢复的进程。
误区1:患者已有药物治疗,只要休息好、营养好,可以逐渐恢复,不需要康复治疗。 康复治疗与药物治疗有根本区别。康复治疗的目的不是治愈疾病,而是想方设法恢复患者或残疾者的功能。康复治疗的方法不是药物和手术,而是以运动疗法为代表的各种功能恢复训练方法。正因为从治疗目的、方法上均与临床医学不同,才形成了独特的、有鲜明特色的医学专业。
误区2:脑卒中偏瘫的康复治疗就是针灸和按摩。 康复治疗是一个系统工程,主要包括:运动疗法、作业疗法、物理治疗、言语治疗、心理治疗、康复工程、康复护理。按照中医理论,偏瘫属于“筋失所养,经络阻滞”,采用针刺和按摩治疗可以通经络。在脑卒中偏瘫康复治疗中,针灸和按摩确实发挥了重要作用,使康复治疗更具中国特色。但是,针灸和按摩不能代替康复治疗。
误区3:家庭对患者的关爱和支持越多,患者的恢复越快。 2003年,国内江钟立和励建安等人报告了一个非常有趣的观察结果,即家庭人数成为患者日常生活能力恢复的阻碍因素。在人口多的家庭,患者的日常生活能力恢复较差,相反,在人口较少的家庭,患者的日常生活能力恢复较好。这一现象说明,在我国老百姓中“养儿防老”的意识根深蒂固。由于家庭成员多的原因,子女们争着尽孝心,都怕落个不孝之子的坏名声。许多日常生活活动,即使患者能做,也不让动手,都是他们替代完成,所以,患者在住院期间虽然也同样接受了康复治疗,但在日常生活活动中的康复意识不强,偏瘫肢体的运动功能和生活自理能力的恢复也就较差。而在人数少的家庭,患者的许多事情只能靠自己去做,生活自理的意识相当强烈,偏瘫肢体运动功能和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的恢复程度较高。因此,患者的家庭成员应树立康复意识,积极配合医务人员对患者进行康复治疗。
误区4:康复治疗对脑卒中后遗症期没有效果。 脑卒中偏瘫的康复治疗应尽早,一般在患病后一周左右开始。最佳康复期在发病后3个月内。国外报告,脑损伤的恢复过程没有终点,只是恢复进程逐渐减慢。运动功能的恢复可持续到伤后1年或2年。国内也有报告,一组平均病程11个月的恢复期和后遗症期患者,从未接受过康复治疗指导,被“废用综合症”和“误用综合症”所困扰,通过康复治疗性“矫正”,使运动功能得到部分恢复。在我国,由于各地区康复医学的发展和医疗费用等问题,有不少脑卒中偏瘫患者未接受过康复治疗,但是,他们仍有“康复潜能”,康复治疗还可以改善他们的运动功能和日常生活活动能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