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康复医生和物理治疗师临床上经常为一个难题所困扰,那就是中风后患侧肢体痉挛的治疗问题。今天和大家分享中国脑卒中康复治疗指南推荐的干预方法。
众所周知,痉挛是速度依赖的紧张性牵张反射过度活跃的表现,是脑卒中后患者一个最重要的损害。痉挛可以导致肌肉短缩、姿势异常、疼痛和关节挛缩。由于挛缩会限制受累关节的活动,引起疼痛,所以会妨碍康复并限制患者恢复的潜力。早期治疗是关键,公认的治疗措施包括被动扩大关节活动度,促进关节主动运动,联合应用抗痉挛药物治疗。如果不进行运动治疗,单纯应用抗痉挛药物只能暂时降低肌张力,而不能改善肢体功能。
1、非药物治疗
痉挛的治疗目的是提高功能,要考虑痉挛发生是局部性还是全身性,治疗方法是有创还是无创。典型的治疗痉挛的方法是阶梯式的,开始采用保守的疗法,逐渐过渡到侵入式的疗法。体位摆放、被动伸展和关节活动度训练可以缓解痉挛,而且每天应该进行数次训练。挛缩的矫正方法还包括夹板疗法、连续性造模和手术纠正。目前还没有对不同运动疗法疗效之间比较、是否应用抗痉挛药物疗效比较的可靠证据。现在普遍认为运动疗法可以单独应用,与其他抗痉挛治疗比较,运动疗法可以使患者在功能改善方面获得更大的益处。
2、口服药物
替扎尼定、巴氯芬、丹曲林和安定是常用的治疗痉挛的口服药物。脑卒中患者抗痉挛治疗的对照研究很有限,大多数研究的结论是口服药物可缓解痉挛和疼痛,但没有明显功能改善的结果。一项开放性药物标示剂量逐步调整的研究显示,替扎尼定对恢复期脑卒中患者的痉挛和疼痛有改善作用,而且不会引起运动强度的下降。只有有限临床数据支持丹曲林治疗脑卒中后痉挛是有效的,并且没有影响认知功能的副作用。有一些资料支持口服巴氯芬用于脑卒中患者的抗痉挛治疗,但口服巴氯芬可产生明显的镇静作用,与其他的疾病相比,对脑卒中患者痉挛的影响要更小。
3、肉毒毒素
多个随机对照研究都支持,肉毒毒素注射治疗可以选择性治疗脑卒中患者的局部痉挛。有研究发现,A型肉毒毒素注射治疗患者的上肢痉挛,可以降低肌张力,扩大被动关节活动度,改善上肢的主动关节活动范围。还有研究表明,在脑卒中后下肢痉挛的患者中,A型肉毒毒素局部注射能有效缓解下肢肌张力,缓解膝关节僵硬和屈曲受限,从而改善步行能力。
4、其他方法
一些小型试验证实,鞘内注射巴氯芬可以减轻脑卒中后的痉挛。还有一些外科方法用于治疗痉挛,但是缺乏临床试验证据,其中最常用的是选择性脊神经后根切断术或破坏脊髓背根入口区,这些侵入性治疗有明显的风险,包括手术并发症和脊髓的意外损伤。
推荐意见
①痉挛的治疗应该是阶梯式的,开始采用保守的疗法,逐渐过渡到侵入式疗法(Ⅰ级推荐,B级证据)。
②治疗痉挛首选无创的治疗方法,如抗痉挛肢位的摆放、
关节活动度训练、痉挛肌肉的牵拉和伸展、夹板疗法等治疗方法(Ⅱ级推荐,B级证据)。
③运动功能训练疗效不好,特别是全身性肌肉痉挛的患者,建议使用口服抗痉挛药物如巴氯芬、替扎尼定等治疗(Ⅱ级推荐,B级证据)。
④对局部肌肉痉挛影响功能和护理的患者,建议使用A型肉毒毒素局部注射治疗,以缓解痉挛(Ⅰ级推荐,A级证据)。
⑤对以下肢为主的难治性肌肉痉挛的患者,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可以试用鞘内注射巴氯芬(Ⅱ级推荐,B 级证据),或者选择性脊神经后根切断术、脊髓背根入口区破坏等(Ⅲ级推荐, C级证据)。
收缩对体内的血液的分布状况能产生着很大的影响,如皮肤毛细血管扩张时可以容纳全身血液的 1/3。皮肤上具有大量的脊神经和植物性神经的神经末梢,对末梢神经的刺激,可影响中枢神经和内脏器官的功能,达到消炎、退热、镇痛、镇静、催眠、兴奋、发汗、利尿和降低肌肉韧带紧张度、缓解痉挛、促进新陈代谢、改善神经系统调节功能等目的。
对心血管系统的影响
这决定于水的温度、持续作用时间及刺激强度。全身冷水浴时,初期毛细血管收缩,心搏加速,血压上升,但不久又出现血管扩张、心搏变慢、血压降低,立刻减轻了心脏的负担。因此认为寒冷能提高心肌能力,使心搏变慢,改善心肌营养。
当全身温水浴时(36~38℃),周围血管扩张,脉搏增快,血压下降,体内血液再分配。但若血液再分配改变急剧时,则会出现一些脑血管循环降低的症状,如面色改变、头重、头晕、头痛、耳鸣、眼花等,尤其常见于体弱、贫血或高血压病、有脑充血倾向的患者。故应密切注意患者,尽量避免发生上述症状。
在全身热水浴时(39℃以上)血压开始上升,继而下降,然后再上升。先是在高温下血管发生痉挛,继而血管扩张,出现心跳加快,心脏负担加重,健康人和心脏代偿能力良好者,这种表现明显。不感温水浴对人心血管系统影响不大。
对肌肉系统的影响
一般认为短时间冷刺激可提高肌肉的应激能力,增加肌力,减少疲劳;长时间的冷刺激可引起组织内温度降低,肌肉发生僵直,造成活动困难;温热作用可以解除肌肉痉挛,提高肌肉工作能力,减轻疲劳,同时在热作用下,血管扩张,血氧增加和代谢过速,有利于肌肉疲劳的消除。
对泌尿系统的影响
寒冷的刺激使尿量减少,冷水浴时出汗少,这使排尿量相对增多。温热刺激能引起肾脏血管扩张而增强利尿,但在热水浴时,由于大量出汗排尿量反而减少。在长时间温水浴后血液循环改善,一昼夜内钠盐和尿素的排出量增加。
对汗腺分泌的影响
热水浴后汗腺分泌增强,排出大量汗液,损失大量氯化钠,出现身体虚弱,个别患者出汗过多,应补充盐水。随着出汗有害代谢产物和毒素排出增多。这样液体丢失,血液浓缩,组织内的水分进入血管,促进渗出液的吸收。
对呼吸的影响
瞬间的冷刺激使吸气加深,有时也出现呼吸停止和深呼气,呼吸节律加快加深。热刺激可引起呼吸节律快和表浅,长时间温水浴后呼吸减慢。
对神经系统、血液、代谢的影响
全身温水浴能引起体液粘稠度、比重的增加,血红蛋白增加14%,红细胞增加百万以上,白细胞也有增高,氧化过程加速,基础代谢率增高。冷水浴增加脂肪代谢、气体代谢及血液循环、促进营养物质的吸收,可能兴奋神经。民间常用冷水喷洒头和面部以帮助昏迷者苏醒。热水浴(40℃以上)后先有神经兴奋,继而出现全身疲劳、较弱、欲睡。
临床应用
适应症
物理治疗上,常会利用水疗的病患有:
非急性期(受伤48小时之后)之软组织问题:肌肉拉伤、肌肉痉挛、韧带扭伤、疼痛等
非急性期之退化性关节炎、类风湿性关节炎
开放性伤口、烧烫伤
行动不便、肌力不足者,欲进行肌力训练
手术后复健,如:骨折等
禁忌症
尽管水疗对许多症状都能使用,仍有部份患者不得进行水疗,否则可能会更恶化:
发烧
恶性肿瘤
急性期发炎(受伤48小时之内)
严重高血压、低血压、心脏病
严重周边血管病变者,如糖尿病、动脉硬化、静脉血栓、循环不良
对冷热觉过于敏感或不敏感者
大小便失禁
对水惧怕等心理障碍
|